欧洲华语广播电台 Radio Mandarin d'Europe

前海营商环境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2021-12-27 22:40:52


 
e277191ac71179a6be9f66d882ab515f
前海发展迅速。朱洪波 摄
 
在日前举行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果发布活动”上,德勤中国发布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下称《蓝皮书》),综合各维度评估结果显示,前海合作区营商环境已跻身全球营商环境第一梯队,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从13个维度综合评价前海
此次《蓝皮书》的编制,德勤秉持“国际一流、中国实际、前海特色”三大原则,基于国内外主流、权威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将前海合作区“深港合作”的独特使命纳入评估范围。同时,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紧扣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各项要素,从13个维度对前海合作区营商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突出企业的获得感、感知度和满意度。
根据评估,在13个维度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执行合同”3个维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登记财产、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招标投标、政务服务、深港合作”7个维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办理施工许可、保护少数投资者、办理破产”3个维度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持平。
前海管理局表示,近年来,前海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力,着力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规则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
其中,开办企业方面,企业可一次性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印章、申领发票、员工参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登记等业务,时间压缩为1天。其中,内资公司审批时限仅几十秒,实现“秒批”;升级“深港(澳)通注册易”,推出“港澳e站通”,便利投资者足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商事登记、涉税业务、政务服务事项。
获得电力方面,在国内首次采用世界领先的“二线合环+联络线”接线模式,构建世界一流的高可靠性供电网络。
纳税服务方面,对优质信用纳税人推出发票“秒批”,平均办税时间缩短75%,风险管理成效提升30%以上;积极试点“主动精准、整体智能”的跨税费种集成式申报体系,大幅减少申报次数,有效规避纳税人漏填、错报。
贸易便利方面,深圳海关牵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将进出口物流时长由过去5—7天压缩至2天,节省企业物流成本超30%。
前海廉洁指数总分逐年提升
对前海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德勤中国提出“深度开放、数字赋能、信息互联、智汇融创”的建议,建言前海继续加强深港合作互联互通,在吸引港人港企、推动产业升级、落实规则衔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通过两地的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以深港的协同发展带动大湾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形成“双循环”战略的有力支撑。
此外,在已连续开展5年的“前海廉洁状况评估”中,2020年度,前海廉洁指数(QCPI)总得分为90.67分,比2019年度增加了4.11分,呈现出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且5年来首度突破90分关口,表明前海廉洁状况持续优化。
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介绍,今年以来,前海扛起贯彻落实“前海方案”主体责任,已推动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在深港合作、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新城建设四大领域均取得丰富成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圳各部门在前海试点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达685项。今年1—10月,前海实际使用港资39.9亿美元,占深圳近50%,同比增长20.7%;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计达2456家。
在金融开放方面,自由贸易账户落地以来,资金流动已超过1314亿元,九成以上流向香港;启动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签约入驻瑞银、法国安盛等145家金融机构,1/3为港资、外资机构;深圳20家“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中12家在前海落地首单业务,正推动设立“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南方日报 张玮)
 
 
中国入世20年,中企有了“出海工具箱” 跨国农企看好湾区
c72d428e3ea7ee0ed7925872e8f9f8e6
广东农垦橡胶集团旗下泰国工厂开展橡胶生产工作。
 
在WTO体系框架内,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最复杂、最艰难的贸易部门。针对农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最惠国待遇政策一直是成员间分歧最大的领域。2001年至2005年,WTO“多哈回合”谈判历时近5年后被迫中止,其主要原因正是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尖锐矛盾。
如何在脚下的土地扎根,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接世界,是中外农企弄潮于全球的必修课。也正是在2001年,中国以发展中成员身份加入WTO,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敞开大门。20年来,广东农垦等中国农业企业与跨国农业巨头竞合发展;在中国消费市场,嘉吉等来自海外的农产品也如鱼得水。
广东农垦:对接全球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自1951年广东农垦的前身华南垦殖局成立,70年来,在橡胶种植、胶园管理方面,广东农垦摸索出了丰富经验;“出海”之后,广东农垦不仅带去了资金、装备、技术,更为“一带一路”沿线等多个国家地区人民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在海外的辛勤耕耘,让广东农垦发展出了农企“出海”完备的“工具箱”。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20年时间里,除了橡胶业务跻身世界前列,广东农垦的剑麻、木薯酒精等产业已在亚非落地生根,正努力打造一流的跨国现代农业集团。在驻在国政府和人民看来,这家企业不仅耕耘出一望无际的农田、胶林,也托举起农业依托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凭借技术优势拓展市场
自20年前,广东农垦第一座海外加工厂在泰国建成至今,广东农垦与驻在国关系融洽。“一方面,广东农垦自建垦以来多次出色完成援外任务,具备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视野;另一方面,广东农垦在驻在地创造就业岗位、税收,同时注重本土资源文化保护,这让各方都看到了共赢的可能性。”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冯彤说。
比如,2010年前后,广东农垦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开辟胶园时,由于租用的是当地已砍伐的热带雨林土地,当地政府希望胶园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快恢复雨林生态。为此,广东农垦创造性地开发出“橡胶园葛藤覆盖”技术迅速实现复绿,马来西亚环境部对该项目破格给出了“A+”级别的评价,广东农垦在马来西亚经营的橡胶园也迅速扩大到20万亩。
农垦职工还发现,“北纬17度以北”磨练出的胶园管理技术,成了企业立足东南亚的本钱,精细管理的橡胶树从雷州半岛回到“老家”,长势出乎所有人意料。“广东农垦的橡胶树仅5年就能达到开割标准,这给了当地政府和企业莫大的信心。”广东省农垦总局原局长雷勇健说。
目前,广东农垦正筹备复制橡胶产业的成功模式,在海外拓展蔗糖、剑麻等产业,进一步拓展空间。
打入国际期货市场
经过十余年的耕耘,到2015年前后,广东农垦已经发展成集橡胶育种、种植、收割、原材料采购、加工、初级产品贸易于一体的国际化全产业链农业企业。一系列工作,让广东农垦在国际橡胶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也引起了全球前三、泰国最大的橡胶企业泰华树胶有限公司(下称“泰华”)的注意。彼时,泰华正受困于橡胶市场波动。为直接寻求拥有成熟农业技术、可靠市场团队的企业合作,形成“即战力”,多年的合作伙伴广东农垦走进了泰华的视野。
一次强强联合就此促成。2016年,广垦橡胶收购了泰华62%的股份,取得东京期货交易所的交割认证,以及著名橡胶商标“三棵树”的使用权;而泰华则获得了广东农垦的管理技术支持,以及广东农垦背后广阔而稳定的天然橡胶市场。
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广垦橡胶成为全球唯一一家产品同时获得新加坡、东京、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认证的天然橡胶企业。由广垦橡胶产品等生成的上海期货交易所“20号标准胶”成为国际市场现货交割的重要定价参考。
如今,广东农垦海外业务分布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贝宁、加纳等国家,仅天然橡胶产业一项,广东农垦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每年创造税收4000万美元。
嘉吉公司:对接中国供应体系 捕捉世界农业脉搏
对于嘉吉公司来说,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50年前,全球农业巨头嘉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业务运营。作为一家从事生产和经营食品、农业、金融和工业产品及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嘉吉致力于通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分销和贸易环节的效率和附加值,促进中国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供应。
fb46cd373fb57450ca5835897bb7c9aa
嘉吉阳江工厂鸟瞰图。
现在,嘉吉农业供应链亚太区的总部已经从新加坡搬到上海,而嘉吉农业供应链是其最大的业务板块。站在中国加入WTO20周年的节点上,嘉吉正在加紧赶上中国技术创新的步伐,而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其中重要的落脚点。
从供需两端平衡全球农产品
1987年,嘉吉开始在中国探索农产品加工业。自1992年起,嘉吉启动了大规模的落地投资。除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理念,嘉吉还把全球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引入所有生产体系。
此外,在业务开展之初,嘉吉便与农村社区紧密合作,尽其所能帮助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早在1992年嘉吉就发起了“农民培训”等项目。在严格遵守中国国家政策规定的原则上,嘉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优势,积极为保证粮食稳定、安全、有效的供应贡献力量。目前,嘉吉在中国拥有1万多名员工和50个运营点。
中国是谷物生产大国,但也需要进口部分品类。得益于嘉吉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中国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品种、品质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多方面的满足。从供需两端平衡全球农产品,并参与协同全球供应,这也是嘉吉农业在全球产业链发挥的主要作用。
将中国底层供应链带向全球
在嘉吉公司亚太区总裁安博泰看来,中国加入WTO是跨国农企深入中国的转折点。中国最大单一市场的身份和完善的工业门类,强大的生产能力也让嘉吉看到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不少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管理上仍是以总部为中心,中国市场有变化时,跨国企业相对较难及时做出调整。
“中国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指导很清晰,嘉吉目前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灵活度。”安博泰说。因此,去年8月,嘉吉在上海设立农业供应链亚太区总部,该业务板块亚太区的部分管理职能从新加坡转移到中国。
“除了业务上的需要,此次嘉吉将亚太区总部搬到上海,也有吸引更多中国管理类高端人才的考虑。”安博泰透露,现在,除了中国大陆的1万多名员工,在嘉吉系统里,越来越多中国本土人才担任亚太甚至全球管理职位。
本土人才加入跨国农企,使嘉吉进一步对接中国的底层供应链,并将其延伸至全球市场。比如嘉吉松原工厂每年有接近15%的产品,麦芽糖、麦芽糊精和变性淀粉等出口东南亚等地区。嘉吉食品配料业务和蛋白业务也有部分产品在中国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
跨国农企瞄准大湾区创新力量
过去20年来,中国不仅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十年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嘉吉发现很多客户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军者。
“在这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转型。”安博泰说,现在中国逐渐从生产大国变为生产强国,这种转变是由技术创新驱动的,这种创新不仅让中国受益,也会让全球产业链受益。
比如,嘉吉从事植物油业务,这些食用油主要用来煎炸食物。为了让油炸食品更健康,嘉吉中国团队与某国际品牌的中国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低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这款产品投放中国市场后非常成功,嘉吉也因此意识到,创新正日益成为在华发展的关键因素。
安博泰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全球经济重心有所转移,亚洲变得更加重要。跨国公司若不改变经营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可能就会落后。在产业布局上,嘉吉不仅要看当地基础的制造业,更要考虑类似具有创新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而粤港澳大湾区与我们的未来发展规划有很多相通之处”。
■特写
一座酒精厂 温暖一座城
在距离西非国家贝宁首都科托努240公里的小镇萨瓦卢,广东农垦旗下粤垦国际(贝宁)有限公司的木薯酒精厂在当地经营已有18年。时光荏苒,这座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的工厂,早已成为萨瓦卢的一部分。当地员工和中国员工同在工厂工作,早已将彼此视为“自己人”。
自2003年底试产成功后,该厂产品迅速在贝宁走俏,还取得零关税出口西非经济共同体、西非货币联盟国家的许可证。
多位受访者认为,这座小小的酒精厂,浓缩着广东农垦“走出去”战略的精髓:为当地创造就业、税收,与当地共享发展成果。该项目建成投产后迅速招募本地人进入工厂工作。中方团队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深入沟通交流,以了解当地政策环境、风土人情,将海外投资项目变成“本土企业”。
为克服不利条件,广东农垦还帮助改善当地道路、学校等设施。“这是垦殖70年留下的光荣传统,也是广东农垦‘走出去’培育的企业文化。”赖诗仁说,面对艰苦的环境,一批批年轻人自告奋勇出海开拓,他们愿意去,也留得住。
这些成功经验,融入到广东农垦“走出去”的大小项目中,在未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木薯酒精项目成功之后,周边国家也来主动洽谈合作,接受广东农垦从项目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直到产品面市一揽子的技术管理及全套生产设备的输出;如今,广东农垦还会定期为外籍员工开展培训,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不少员工更将广东农垦看作“娘家”,成为他们工作发展最坚强的后盾。(南方日报 邵一弘 欧志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