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华语广播电台 Radio Mandarin d'Europe

​周末,来部「温馨怀旧」的香港黑帮片吧
2019-09-20 19:34:22


说到暴力电影,可能不少和我生在一代的朋友都在当年痴迷过香港的黑帮片,枪战片。


 

烈焰红唇,英雄本色,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热血过的青春。


 


 

也有不少人在年少轻狂时怀里揣着从家里偷出来的西瓜刀,包在褪色的油墨报纸里,以为就可以挺直自己瘦弱的腰杆。


 

更有胜者学着小马哥的样子拿着家里的一毛钱点烟,被爸妈打个半死。溜冰厅和卖玻璃瓶冰啤酒的小摊就织成迷茫少年心中的江湖。


 

今天的主题是,暴力电影。


 

PG-13级(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观看需父母陪同)电影正在变得越来越暴力,心理学家们却表示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电影在影院外造成了不良影响。


 


 

虽然该项研究本质上并不能排除个体主观差异的影响,作者认为把问题归罪电影的暴力元素只会分散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从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


 

是否应该把暴力元素搬上大屏幕使其正当化、搬上大屏幕后是否会对观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自从电影诞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


 

也许在电影诞生之前就有了类似的争议,谁知道呢,也许古时候人们对着绘有战争场面的贝叶挂毯也在想这会不会勾起人的杀戮欲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暴力犯罪的蔓延,人们开始忧心忡忡,将目光转向青少年儿童的观影习惯。因此,当美国PG-13的全年龄段设定引起了额外的关注。


 


 

美佛州斯坦森大学的Christopher Ferguson教授为反方观点提供了支持:“有证据表明PG-13与PG电影在未来只会越来越暴力,因为暴力元素更受市场欢迎也更能让观众获得满足感,同时PG-13级电影又没有少儿不宜的不雅镜头,因此大部分父母不会不让孩子观看。”


 

此外,Ferguson教授对比了1985年与2015年发行电影的暴力水平,并没有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暴力水平变化。


 

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便开始下降,直至今日青少年犯罪水平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而电影在变得更暴力)


 

在《精神科季刊》上Ferguson教授与维拉诺瓦大学的Patrick Markey教授一同表明,在控制了贫穷、缺乏教育等百分百会提高暴力水平的变量后,并没有改变上述的情况。


 


 

“如今大多数观点相信,父母控制孩子接触暴力电影是降低犯罪风险最简单的方法,但实际上弊大于利。”教授说道。“面对复杂繁重的信息人们总偏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因此可能将社会、家长、政策制定者的力量集中在一个幌子上,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被搁置。”这不是二位教授第一次冒险反驳舆论了。


 

 

三年前他们就在同一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总结回顾了多达22项关于媒体中性暴露信息对青少年性行为影响的研究。


 

 

他们发现一旦控制变量,性爱场景的现实影响很弱,即使家长认为需要杜绝青少年的性行为,观看性爱场景也依然没有干预的必要。二人还发现研究方法越优化,得出的结论中媒体对青少年性行为的影响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