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电台简介
- 主持介绍
- 广告合作
- 国际招聘
- 联系方式
广东内与外融通: 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
2022-03-16 18:16:42
广州港南沙港区。 钱文攀 摄
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堆满了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港口生产一派繁忙。今年1月,广州港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8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33%。
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首破8万亿元,增速位居中国前列。2022年,如何在“高光时刻”下继续巩固提升,对外贸规模连续36年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来说,考验尤甚。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称“RCEP”)正式生效实施、广东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正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广东,如何在打通内外循环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内与外的融通中,更好地配置全球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危与机之辩
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拓展经济纵深
春节期间,广州融创雪世界成为广东最“热”的地方之一,高峰期单日客流达6500人次。此前,广州融创雪世界开业仅15个月游客接待量就突破百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快突破百万客流的室内滑雪场之一。在冰雪资源稀缺的广东,冰雪消费热情异常高涨,巨大的内需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少外贸企业也在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中嗅到了暖意。“北京冬奥会带来发展新机遇,我们的滑雪镜产品在国内销售增长了10%。”广州市拓森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强说。中国主要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在冰雪运动装备和相关服装领域,中国国产品牌订单猛增。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中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中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增强。
从外部看,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重重挑战。尽管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首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但高速增长背后,有着订单回流、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这在2022年或将难以延续。
不仅如此,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外贸领域尤为突出,市场经济相对活跃的广东承受压力传导也更大。外贸企业普遍面临运力不足、运费高涨,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四难”问题。
而从内部看,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不少外贸企业将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投向中国市场,更多优质出口产品内销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国内市场供给,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和有效需求。
如今在广东,外贸企业一边拓展国际市场,手持以万亿元计的国际订单;一边目光向内,为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新品牌。不仅要“两条腿”走路,更要在国内大市场中拓展经济纵深——这是新发展格局下,外向型经济大省广东内外贸并重加速转型的缩影。
“十四五”开局,广东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深化省际交流合作,加强广货优质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拓展广东经济纵深。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看来,广东可发挥原有的经验和基础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破除痛点堵点,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促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与旧交融
让新业态带动传统外贸“加速跑”
202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为中国外贸首破6万亿美元大关、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贡献。然而在大体量背后,稳增长隐忧不小。
客观来看,广东外贸稳增长确实面临“船大转向难”、新旧动能转换有待提速的压力。一方面,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拥有8万亿元的外贸体量,占全国比重超1/5,要在大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广东外贸支柱以传统业态为主,其中“两头在外”、产业链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加工贸易占比近30%,在全球疫情下转型压力更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近年增长迅速,但规模尚小,支撑作用不足,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快。
面对现阶段的多重压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是广东培育外贸新优势、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抓手。
全球疫情下,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激发了外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积极性。
2016—2021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从228亿元增长到3310亿元,年均增速70.8%,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
今年2月,广东又迎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覆盖的好消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志远认为,跨境电商建立在实体生产销售完善成熟的基础上,又可逐渐摆脱对线下交易的依赖,疫情下对提升广东外贸发展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
传统外贸的转型升级,这是广东激活外贸“基本盘”、重塑外贸新活力的重要路径。
以加工贸易为例,越来越多传统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品牌化建设和产品升级“延链强链补链”,切入全球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按最新规划,广东还将培育一批掌握世界一流制造能力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提升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
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贸易深度融合,广东已有坚实基础:当前全省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超过10万家,其中创新快、活力足、韧性强的民营企业是第一大主体,占比达56.4%,绝大部分为实体经济企业。
新与旧的交融下,各方机遇正在汇聚。2021年,广东发布《关于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开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展望未来,广东更要探索让新业态带动传统外贸“加速跑”,实现新兴与传统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才能持续领跑全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交汇点机遇
“内外通吃”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逆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处于内外循环交汇点的广东,如何在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实现“内外通吃”?
向外看,RCEP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一直与RCEP成员国有着坚实经贸合作基础的广东,无疑将获得更大发展机遇。
向内看,广东正在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集聚了8000多万人口、2020年创造了全国12%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域,背靠中国规模经济和丰富资源,面向东亚、东南亚的庞大市场,在RCEP框架下将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辩证地看,RCEP生效实施后,处于内外循环交汇点的广东,机遇与挑战并存。
RCEP推动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实现零关税,既会促进贸易投资增长,也会加剧行业和企业竞争。而原产地积累原则在加深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可能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盟国家转移。
尽管RCEP生效实施不到2个月,其效果还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但我们已能从不少中外企业的动作中窥探动向:有皮革企业计划在东南亚建立采购中心,降低劳动密集环节的成本,但制造业中高端环节仍留在广东。有外资企业则计划把在RCEP其他成员国的订单,转移到广东的工厂,看中的是这里产业链的完备和韧性。
可见,面对机遇与挑战,广东要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全球资源配置地”向“配置全球资源”转换,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继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主导权,全方位应对RCEP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全球新兴产业投资地,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提高广东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可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与RCEP区域之间的供给、需求、投入产出、物流商流联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在RCEP区域一体化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大湾区通过极点带动发挥各城市的差异化优势,可成为RCEP区域货物、服务贸易发展的现代综合枢纽。
借RCEP东风,广东有望放大内外循环交汇点的独特优势,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联通内外循环,加快打造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南方日报 昌道励 陈晓 宾红霞)